快速读懂我的内容结构
平时的内容虽然是以独立文章的形式推送,但是其实一直是在这样的内容框架之下:
- 财富观
- 从没钱到有钱
- 从有钱到来钱
- 日常感悟、杂谈
- 读书笔记
这个框架也基本是一个人了解入门理财的过程。从建立需要理财、愿意理财的财富观开始,逐渐调整消费、收支结构,存下一笔钱,从没钱到有钱。再把自己的本金投资出去让本金为自己工作、获得收益,让本金能生钱。而理财又是一个没有终点的任务,我们需要不断地感悟,不断地学习。
根据这个框架一来可以快速定位自己当前的位置和进度,知道自己该学什么;二来可以把碎片化的知识进行有效的归纳整理。之前一位投资的前辈曾说过一句话,深以为意:
碎片化的知识本身是没有问题的,问题出在接受碎片化知识的人本身并没有用于安置这些知识的系统框架。
现在框架已经放在这里了,欢迎大家随时取用碎片知识。
理财体系
理财体系的搭建是有一套固定方法和流程的,可执行性很强。完整的理财体系可以按照如下的顺序构建(顺序比较重要,建议不要跳步):
- 整理日常账户;
- 配置保险;
- 准备紧急备用金;
- 开始各种投资。
很多人以为理财就是投资,其实理财的覆盖面比投资大得多,而且投资应该是理财的最后几步。如果前期的基本准备不做好,本身财务不够稳健,上来就一股脑的开始盲目投资,基本最后都是吃亏收场。当然也不排除运气好的,但是运气好的那个总也不是你。
关于这个理财体系,我在两篇年度汇总里面也有过说明:
除此以外,也可以考虑我的付费内容【投资新手操作指南】,全是浓缩的干货,更高效手把手教你搞定理财体系。但是如果你平时时间比较充裕,自行整理也完全可行,公众号里面的文章覆盖了我的绝大部分想法。其实就是个拿钱换时间还是拿时间还钱的决定。
普通的我,普通的理财
我自己并不是金融出身,关于理财的内容都是后期自学。我一直觉得理财投资不应该是什么高大上的能力,而应该是一件普普通通的小事,或者说是一种生活方式。
我一直践行这样的逻辑——普通的工薪族,即使按照稳妥保守的生活方式,只要能够加上一点的思考、计划和行动,一样可以实现财务自由,提前退休。
我对自己的评价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老实人,时常被说「不会来事」的那种。对于投资和理财,完全是本着一腔热情、一路自学,平时多读书、遇事问谷歌。
但是,这并不妨碍我给自己设定 30~35 岁「退休」的目标。希望能够用实践证明我前面所说的那句话——普通人一样有权利财务自由。
不敢说能够分享最有用、最好的内容,但是我一定会竭尽所能给出靠谱、客观的思考,分享那些实用的、大家都能用得上的方法。
慢一点,再慢一点
相比于那种时不我待与时间赛跑的态度,我更喜欢慢一点,慢即是快。在我看来,不管是生活、投资还是工作,跑得快远不及跑得久重要。一位很成功的 Youtuber 说过的一句话,我一直记得:
其实我没干什么特别的事情,只是一直做、一直做,就发现当初一起开始的人越来越少,最后就只剩下我了。
如果一件事我愿意一直干下去,真的只差这一分一秒吗?与其拼了命想办法赢在起跑线,不如慢下来,把自己的每一步扎实地走好。
写内容对我来说就是这样一件愿意一直干下去的事,我不求每天更新刷存在,但求不管你什么时候想到理财,回头一看,也谈钱一直都在。
这位 Youtuber 不会是胡炜炜吧哈哈
不是,后来才发现很多人都这么说过…… 😂
你的博客用的是什么Themes模板?能不能告诉我? 非常喜欢。
Type Plus
前来学习
加油
请问这个博客的内容是不是过去和未来,都100%是公众号的子集呀?
是的话我就只订阅公众号了
是的,这里主要转过来一些较长、时效性比较长的文章。
好的。另外好像微信公众号里在对话框(还是叫后台?)的留言是不是可能看不到,在这里回复被回复的几率更大一点?😂
前几天我留言了一个比较长的问题,简单来说就是希望博主分享一下Moneywiz中「标签」和「交易对象」的使用方法。
在公众号后台回复「gtb」,里面讲预算的一章我有具体写过。
谢谢回复,
其实之前我在公众号里搜过moneywiz把搜出来的所有结果都看了一遍,包括你提到的这篇文章。
其中,标签,因为我还单身,所以这个标签对我没用= =
交易对象文中则没有进行分析,我用moneywiz三个月了,还是没想出来交易对象在自动填充、筛选(含搜索、报表)方面,应该怎么设置,才能有用。
PS:搜完收获最大的是那一篇国家居民消费分类的,当时我本来打算自己好好看一遍,但发现你已经看了并总结了,所以我可以之后有时间再看了😂(肯定还是要自己看一遍的)
交易对象就是你在哪个商家花的钱,可以跟踪自己的消费习惯。
举个例子,Amazon 在推自己的信用卡,年费 50 欧,每笔消费返现 2%。如果你能查到自己过往在 Amazon 的统计记录,就很容易知道这张卡是否划算。
谢谢,也就是说应该按照商品的渠道来分类,而不是按照商品的店铺来分类(比如「XX京东自营旗舰店」之类的)。
我之前是后者,上个星期改成了前者,因为用后者的话交易对象实在是太多了,甚至维护不过来。(当然亲戚朋友之类的还是要写实名的,这方面这个有用)
不过我还是没想出「看看我在京东/淘宝天猫/闲鱼/饿了么/美团/线下商超/餐馆/……上花了多少钱」有啥用= =,这些东西的会员优惠我看还抵不过几次大数据杀熟……到最后还是得付出货比三家的时间精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