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 12 月我写过一篇文章,讲的是自己放弃炒股追求超额收益,转而放低预期通过基金获取平均化的投资回报,给生活带来的一些改变——时间更多,焦虑更少。
但后来就收到不少留言怼我,不去努力钻研求上进,来搞这些心理安慰 😂
所以这次我吸取了之前的教训,在写正文之前先说说自己在投资理念。
投资上我更想要那种中等平均但确定性比较高的收益,因为高收益率未必就能带来高收益。
举个例子,公募偏股基金过去这些年的平均收益在年化 18% 左右(后面有新的数据),而固定收益的理财产品收益率一般只有 4~5%,很低。
但实际上很多家庭在这些低收益的理财产品上赚到的钱要比基金、股票更多,为什么?
一个原因是选股票、选基金很容易追涨杀跌,没赚到应有的收益。
但在我看来更重要的是 5% 固定收益给人很高的确定感,所以大伙敢拿出很多钱来买。但放在基金上的钱往往就少得多了。赚钱要看收益率,但更要看我们能够投入多少本金。
所以我的理念是「中等平均的收益、但非常确定敢买入大量资金」最终带来的收益要比「非常高的收益预期、但将信将疑地小仓位试水」更可观。
对收益的确定感比收益率的高低更重要。
不过我的这个观点也可能是错的,不是为了说服大家哈。只是想先说清楚我自己的投资理念,后面要分享给大伙的数据和这个理念有关。
……
昨天我读到一篇兴全基金发的研究文章,从分散投资的角度分析我们持有多少只基金最合适。
在文章里面看到不少很有启发的图表,我这篇文章主要想和大伙分享其中一张——基金和股票的散点图 ↓
说一下这张图应该怎么看,图里每个点代表一只基金、股票或者基金组合(粉色代表股票,蓝色代表偏股型基金,黄色的则是随机 20 只基金组成的基金组合):
- 横坐标是年化波动率,点的位置越靠右,就说明越是大涨大跌,波动越大。
- 纵坐标是年化收益率,点的位置越靠上,就说明过去这些年涨幅越大。
为了完整我也复制了一下兴全的说明:
数据来源:天相投资分析系统、兴证全球基金FOF投资与金融工程部;统计时间:2013/7/17-2020/7/17,使用周频数据;抽样基金为已成立的偏股开放基金,共509只。模拟测算结果仅供参考,不代表真实收益,不作为投资策略推荐和收益保证。基金投资有风险,请谨慎选择。
这张图里代表股票的粉色点大多分布在靠右的位置,股票比基金波动大,这很合理。
但给我印象最深的在于股票这么大的波动却没能变成更高的收益,粉色点反而大都分布在偏下的位置。股票 7 年间的年化收益中位数居然只有基金收益中位数的大约 1/3。
通常的观点是炒股波动大,预期收益也更高。但这张图貌似说明了一个相反的事实,炒股的确很刺激,但赚钱却更难了。对普通人而言,炒股并不是一条好的投资赛道。
这是我的第一个思考。
……
但基金虽然整体赚钱,个体差异却依然很大 ↓ 这 7 年间,表现最好的基金涨了 7 倍多,而收益最差的基金几乎一分没赚。
也正是因为这么大的区别,大家才会不断地纠结于「选什么基金」这个问题。
但在这篇文章中我看到了一个新思路——有没有可能跳过选基金这个环节,直接获得全部基金的平均收益呢?
还真是有的,这篇文章的标题——持有多少只基金最合适——也是从这个角度出发的。
结论是如果我们随机选取 10~20 只基金,最终获得的总收益就会非常接近全体基金的平均收益。图里的黄点是就是随记抽取 20 只基金组成的组合,一共抽了 100 次,最终收益都非常接近整体的平均收益 ↓ 确定性已经非常好了
所以我就在思考这个问题:
首先,兴全算了从 2013 年至今全部偏股公募基金的年化收益中位数,达到了 18.5%。
这个数字已经相当可观了,8 年时间拿到今天就是 228% 的收益。我对于财务自由计划的收益预期是扣除通胀以后年化 10%,18.5% 这个数字已经很让人满意。
而要拿到这个收益我们并不需要多么复杂的分析、筛选,随机从所有基金中选取 20 只,然后一直持有,最终收益就会非常接近全市场的平均收益。
这样一来是不是连研究基金的时间也省了,投资全靠抛硬币就好了 🤣
哈哈,开个玩笑,不是建议大伙真去抛硬币,现实中没人能接受得了这种投资方式……
但这个思路真的很值得借鉴:
如果一笔投资买完,多年后可能大赚、可能大赔,我们过程中就会非常焦虑,生怕自己选到了大赔的那个,然后消耗大量的精力去纠结自己的选择。
但如果能有一个投资方式让我们稳稳地拿到全市场的平均收益,持有的感受就会好多的。我们能够解放自己的注意力去关注更多对人生更有意义的事物。
但这个数据却能成为我们思考的起点,我想到了两点:
1、平时大伙经常问到我持有基金的数量多少比较合适,我以前的回答是,不建议太多,与其持有一堆基金,不如专注思考把几只基金彻底研究明白。
但看完这个数据我发现自己的回答是不全面的,应该再补上一段——如果我们因为时间、精力、经验等等原因真的没办法把基金研究明白,持有的基金多一些其实也是个不错的选择。分散投资,每样都买点,最后也能获得不错的收益。
重点不在于持有数量的多少,而在于我们明白自己正在做什么。
2、“抛硬币买基金”实现的 18.5% 年化收益是个很值得参考的基准,帮助我们反思这个问题——
如果我们明明花了很多时间去不断寻找所谓最牛的基金、涨幅最大的股票,但到头来赚到的收益还不如无脑抛硬币得到的全市场平均收益,那我们也许是时候停下来反思一下了,在投资上我们究竟做了多少无效,甚至是反向的努力呢?
摘录一些读者留言
不过这个“每样都买点”的前提得是真随机。有些新基民朋友从基金app的首页推荐里“每样都买点”,那结果就不好说了
是的,每次都扎堆买最火的,最后实际上没有分散 😂
降低预期,对于很多投资者特别难
但这又是必经之路,这些年的投资经历就是发现“自我”越来越小,发现自己能够真正干预、左右的事儿越来越少,很多操作最后还不如不做。
认知需要不断提高。过去两年,可能会觉得买入明星基金放着大概率能赚钱,然后今年打脸了,好多拿了 1 年可能还是负收益。经过修正后,变成在原来的基础上,还要注重大小盘的均衡,价值成长的均衡,或许这样在自然年的收益上会更好。
均衡对于收益的贡献不大,比如如果明星基金是早三年开始持有,拿到今天收益依然比每样都来点要高一些。同理,3年后会怎样也并不好说,一年的衡量尺度太短了。但均衡确实有个特别大的好处,持有体验最好,每一年都很平均,不会反复焦虑自己是不是选错了,这个确实也很重要。
能明白自己在做什么,这才是最重要的。
对于入门来说 how 比较重要,有行动才有抓手,但最后赚到钱靠的主要是 why。
我觉得你的投资态度真的很适合大众投资者,这种态度才是我们普通投资者应该学习的,投资不仅仅是赚钱更是为了好好地生活!
这样买对基金的类型有没有要求,一次性买还是定投呢
这个策略是理论性质的,现实中恐怕不适合拿来直接用,因为大家不是理性人,没人按摩,不知道自己买的啥,过程肯定会心慌,拿不住。现实中投资我还是倾向于去找专业的人,比如基金经理、组合主理人或者投顾,但可以把随机买入持有的这个思路作为一个考察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