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着上一篇的内容「熊市中应该干点啥」,推荐大家多读书、读好书。对于读书而言,找书单相比于找书显然更容易下手。
想要读书而又不知道从哪里开始的时候,一份书单能帮上不少的忙,提供一份明确的阅读指引。
不过,现在网络上的各类推荐书单也是良莠不齐、五花八门,书单甚至比书籍还要多,如何选择一份好的书单就尤为重要了。(让我想到了现在的资管市场,公私募基金的数量早就远远超过所能投资的股票数量了)
不论水平高低、不论对错,任何人都可以给出建议,所以合理的选择建议的来源就显得尤为重要。
————《原则》雷·达里奥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快速分辨一份书单的质量呢?分享几个我常用的技巧。
- 先判断来源可信度,再看书单本身;
- 老书经典常常优于新近畅销书;
- 好的书单通常不长;
判断来源可信度
上面达里奥的金句稍微改一下,就可以是「无论学识水平,任何人都可以给你推荐一份书单。所以,想要获得一份优质书单,推荐者本身的可信度就显得尤为重要。」
书单本身也是思想和观点的输出,其实也可以理解为一本「书」,读书岂能不看作者?
没有来源的书单,基本可以不用考虑。
如果书单没有注明来源,本身就代表了对来源的不认可。就好比我们引用名言,为了增加可信度,总是会附上是哪位名人说过得话。如果不愿意注明,很大概率说明书单来源的可信度并不高。
个人推荐的书单,优于平台或者多人推荐。
多人或者平台推荐的弊端:
- 没有一个「对外负责人」为书单质量背书;
- 很容易成为一个不可信来源的集合;
比如「得到」平台整理的年度书单,我个人认为就是一个负面例子。得到的书单是员工每个人推荐本年度自己认为最值得读的一本书,然后再由平台整理,发布出来。
首先,书单本限制在「本年度」,就剔除了很多经典好书,降低了书单的质量。而且最大的问题在于,每个人都可以推荐,看起来好像很好、集思广益。但是,这样一来不就刚好犯了前面所说的「每个人都可以给你建议」的误区。
推荐人的领域要和书单内容适配
如果要读投资类书籍,我肯定会优先考虑段永平、邱国鹭、达里奥等投资大家的推荐,而不是去找习大大或者杨振定的推荐书单。
理由很简单,术业有专攻,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推荐其他领域的书籍不见得一定不好,但是好的概率相当低。
最佳反面例子——出版社推荐的投资书单。我觉得参考意义几乎为零,出版社又不做投资,隔行如隔山。而且出版社为啥推书?为了卖书呗,卖方和买方(读者)的利益总是错位的。
好书单的几个特征
经典老书优于新晋畅销书
成为新晋畅销书的理由可以有很多,可以是内容好,但更多是营销、机遇、运气、作者本身的名气等多种因素的结合。但是能够成为经典的理由往往只有一个——内容。
更何况,就投资而言,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都是周期的不断重复,经典老书就更有优势了。
对于读者来说,最重要的只是内容。从提升认知和学习实践的角度来看,还是经典读物更合适。不过,如果本身目的就是读今年的新书,了解新观点(比如科技领域),那就另当别论了。
好书单通常不长
好书单足够精炼,一般不会超过 20 本。(话说回来,对于大多数人来说,20 本已经够读一年了吧)
我们找书单,本身就是为了精炼、缩小阅读范围,如果一个书单冗长的几百本,就失去意义了。那些冗长的书单,我直接称之为「出版社名录」😆。
推荐理由主要立足于内容,而不是作者
一般而言,推荐书单都会给每本书附上推荐理由。足够有说服力的推荐理由应该从书的内容出发,重点品评内容的优劣。
仅仅一句「XXX 的最新力作」是不足以成为推荐理由的,当做宣传用语还不错。
几个例子
附上几位投资大家的推荐书单,都很短小精悍。因为篇幅原因,没有附上推荐理由。
段永平推荐读物:
- 聪明的投资者
- 像格雷厄姆一样读财报
- 证券分析
- 怎样选择成长股
- 股市投资致富之道
- 滚雪球
- 巴菲特致股东信
- 查理芒格传
- 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资
- 巴菲特的护城河
邱国鹭的推荐书单:
- 逃不过的经济周期
- 投资最重要的事
- 穷查理宝典
- 巴菲特的护城河
- 机构投资人的创新
如果大家不嫌弃,也可以考虑一下我的推荐书单😅。
总结
最后再汇总一下,判断书单的标准。
从来源出发判断书单:
- 个人推荐优于多人(平台)推荐;
- 推荐人的领域要和书单涉及领域相匹配;
- 没有来源的书单可以忽略;
从书单本身判断:
- 好书单通常不冗长;
- 基于书的内容进行推荐;
- 经典老书优于新晋畅销书;(主要针对知识迭代不快的领域)
相关阅读
除了直接阅读他人的书单以外,读过几本书、有一个大体的印象以后,也可以考虑不断的收集、整理自己的书单。
熊市多读书不失为一个上佳的应对策略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