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存下这么多钱,到底图个啥?

注:今天的文章分两部分,后一部分是留言整理。

之前和同事聊天,聊到理财和预算的问题,我介绍了一下自己的预算和规划(当然比较抠啦)。后来同事突然问了这么一句:

你不花钱,存下这么多钱又不花,图个啥呢?

当时一瞬间我都没反应过来,可能因为一直在写关于理财方面的问题、聊这些话题,渐渐的把自己带入了这样一个前提假设——大家都知道存钱的意义,但是由于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存不下钱。

但是都来我才发现,很多小伙伴不是存不下钱,而是根本没有想过要存钱。

确实哈,按照德国这边的收入和消费情况来看,硕士毕业参加工作后,以后的收入虽然谈不上大富大贵,但在没有小孩的情况下,坐奔驰、开宝马,再供一个 House 并不算难(一房两车)。在这样舒适的生活触手可及的情况下,愿意选择放弃,转而开始储蓄的人其实并不多。

我和老婆至今还没车,去哪基本靠走(城市小),也几乎没钱下馆子(预算太紧),连回国一趟都得做好大的心理准备,我们到底图个啥?

从中产向上进化

财务状况速查清单 中我画过一张图 👇

中产与富人在日常生活的区别并不明显,富人日常用的东西中产也大多买得起,所以两者日常生活的品质相差其实并不大。

但是这种消费背后的代价却大有不同,有的人用投资的收入消费,而有的人则是消耗未来投资的本金甚至负债来消费。最后导致两者的财务状况天差地别,债务积累,财务状况越来越脆弱。

而「本金和投资」的不断积累,才是从中产继续向上进化的基础条件。进入中产以后,还希望通过单纯的努力工作实现阶层跨越的可能性相当低。

所以为啥要存下钱?为的是未来当自己的工作潜力被榨干之时,依然有继续向上进步的潜力。虽然有本金不能保证投资顺利,但是没有本金,投资却是万万不能的。

整理一些比较值得参考的留言

散户与机构的「人性」

原文背景:当从来不投资的朋友,开始想你推荐股票的时候,就该小心准备退场了。

牛市熊市交替背后的推手很大程度上归于「人性」。而从散户到机构,内含的人性是在不断减弱的,所以参考性也越来越弱。这是「支付宝」和「朋友」的本质区别。

但是并不是说机构就一定理性,还是支付宝推荐为例。支付宝虽然一直在推荐,但是推荐的内容却是总是在变化的。这个推荐的内容却反映出了很强的「人性」因素,最后导致的结果就是,当支付宝开始推荐的时候,也就大概率接近了红利消退的时候。

关于止盈

这两个问题来自 关于定投止盈策略

定投需要止盈的前提是市场波动巨大,大起大落。如果市场如一条斜线持续向上,止盈也就没有了必要。

一般而言,越是成熟的市场,比如欧美,市场整体的波动性越小,以熊短牛长为主。除非出现了极端的高估,这类市场可以不止盈,至少不需要像国内这样三五年止盈一次。

而国内的市场则属于大起大落,牛短熊长。牛市往往走势凶猛,但是昙花一现,随后则是漫长的熊市。如果不及时止盈,熊市中我们会损失绝大部分前期利润。而另一方面漫长的熊市也给了我们止盈以后再重新入场的机会。所以在目前的国内股市,止盈算是一种常态。

核心资产与非核心资产

这里涉及到资产配置中核心资产非核心资产的划分。

核心资产的重点是在高确定性的前提下,追求合理的高回报。从理性的角度,我不会拿自己的全部身家去豪赌,宁可慢一点。

而非核心资产则是在控制整体风险的前提下,追求超额回报。风险怎么控制?仓位是最简单有效的方法,控制非核心资产投资在总资产 20% 以下。赚钱了我高兴,赔光了我就离场,也不至于伤筋动骨。

这个话题我在 资产配置读书笔记 里面有提及过。

用概率思维思考的人并不多

之前写了一篇 保险经验的一句话总结,比较遗憾,真正看懂的人并不多。很多回复不看前提条件和思考过程,上来就质疑「重疾险真的没必要吗?」。不过很高兴,还是有懂的朋友(比如这条留言)。

概率思维本身是「以决策质量,而不是决策结果」论成败,不看过程直接看结论,最后读到东西往往是风马牛不相及。而所谓决策质量无非是以概率为基础评判。

最近在读一本书《对赌》,讲的也是这个问题,过几天会发读书笔记,希望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答这个问题。


相关阅读

3 Replies to “努力存下这么多钱,到底图个啥?

  1. 向也谈钱君请教一下:

    目前我也在德国工作,收入全部来自工资,在这种情况下
    1. 需要把钱转到国内账户进行理财么?
    2. 国外的基金账户/股票账户不可以买国内的指数基金/股票么?

    谢谢回答!

    1. 1. 要不要转到国内没有标准答案,看个人偏好。
      2. 国际股票账户也可以投资部分中国指数基金,有的券商还可以通过沪港通买A股

  2. 概率化的看待决策,看待结果。这个道理我是在《随机漫步的傻瓜》中学到的,想不到在这儿可以印证。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