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收纳整理来促进自己的理财进程,这是我的《心动整理》读书笔记和一点感悟

最近在看 Netflix 的收纳整理真人秀「Tidying Up」,感觉很赞。节目内容就是近藤麻理惠(《怦然心动的人生整理魔法》的作者)到各种被杂物包围的家庭中指导进行收纳整理,用实践的方法介绍自己的整理方法。

在每一期节目中进行彻底整理以后(一般都耗时一个月以上),所有家庭都清理出了相当一部分不需要的物品,再配合更加系统的收纳整理方法,居住环境大幅改善,连带着生活态度也有了很大的改观。

而且我发现收纳整理对于生活的影响并不局限于更加整洁的环境和更大的空间,甚至还会影响我们的消费观念,间接改善我们的财务状况。也就是说,开始理财不一定要从钱本身着手,从整理收纳开始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整理可以是理财的另一种开端

理财和整理一起谈并不违和,更何况还都带一个「理」字。

整理之所以有意义是因为我们家里大概率都堆着很多其实并不再需要的东西,而整理释放出了这些本该属于我们的空间。但是这些东西是哪里来的呢?还不都是我们自己购物消费回来的,占去我们生活开支大头的消费,不恰恰就是我们收纳整理的罪恶之源吗?

理财的路径往往是先从没钱到有钱,解决「没财」的问题,而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通过理性消费提升储蓄率,让自己攒下钱。

我之前常常写「少买或者不买不需要的东西」,但是这个定义一直不明确,每个人的标准也不统一,说起来比较无力,我们其实很难确定自己真正需要什么、不需要什么。

但是在收纳整理的过程中,这句话不需要其他人说,我们自己就会感慨,「原来我有这么多不需要的东西」。相比于直接谈消费本身,从收纳整理物品开始会更加直观,可以把这种需要与不需要具像化。在整理的过程中,「不需要的物品」定义变得越来越清晰,效果也越来越震撼。

而且收纳整理是个随时都可以开始的日常工作,门槛很低。反正我们平时也或多或少的要进行收纳,何不多走一步,多做一些直接一步到位。

从这个角度来看,把收纳整理作为理财的开端确实也是一种很实用的操作。相比于各种各样的省钱技巧和方法,整理可以从源头解决问题,很大程度的降低过度消费。

一套具体可操作的整理方法

看完了真人秀 Tidying Up 以后,趁着热乎劲把近藤麻理惠的《怦然心动的人生整理魔法》看完了,并在周末进行了一下实践,整理出了这篇读书笔记和我的一点经验。(下面简称《心动整理》)

这套方法的可操作性很强,单纯空洞的理念很少,属于学了就能立刻上手的那种。《心动整理》之前 Kindle 的锁屏广告貌似也推送过,不过我觉得书名有点玄,当时并没有入。果然书起名还是有点重要哈。

如果要说名气,可能还是《断舍离》要更大一点,我也曾慕名入了一本,不过感觉挺失望的。全文就是在讲要扔东西,但是怎么扔,如何扔,细节一概没讲,而且我也觉得这种思路太极端了。

相比之下,麻理惠的方法更打动我的地方在于整理了一套系统全面又可操作性很强的方法。这一点和 GTD 很像 ,没有太多玄之又玄的理念阐述,而是一套确定的方法和流程,详细到教你如何折袜子、为什么要最后整理照片和纪念品,上手就能用。

关于整理的几个关键问题

整理这件小事也是需要学习的,并不是每个人生下来就擅长整理。积极的一面就是每个人的进步空间和发展潜力都很大。

整理完很快又恢复原状了?会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因为之前的整理浮于表面,并没有走完整个整理的流程。经过一次完整的整理之后,大概率会带来一次印象深刻的感官冲击,大幅改善生活环境。有过这个对比之后,反弹并不容易。

「一天整理一点」大多不了了之,道理同上,我们的热情在感受到正面变化以前就被消磨殆尽了。

怎样让家人和一起整理? 家人不愿参与或者不认同,反而证明我们一定还没有把自己做好。先回头把自己的工作做好,家人感受到正面的积极变化,也更容易认同。这个道理我之前在 如何让另一半接受记账理财 也写过,最终的结论都是先把自己做好。

整理的基本原则

整理其实就两个步骤,筛选(丢弃)和收纳,一定是筛选在先,收纳在后。

筛选的时候选择自己喜欢的,留下怦然心动的(这也是这本书名字的来源)。相比于选择要丢掉的,选择留下的心理上会更容易一些。

对要丢弃的每一件物品说谢谢,这样可以保持自己始终在一个比较积极的心态。(一个蛮重要的小细节,很容易被忽视,至少在我整理的时候,前半段完全忘了这件事)

尽可能在充满热情的时候一鼓作气的整理,不要试着一天做一点,否则热情很快就被消磨殆尽了。

整理流程

之所以喜欢《心动整理》远胜过《断舍离》,就是因为心动整理提供了一个完整、系统的整理方法和流程,上到个人生活目标、小到如何折袜子,简直就是整理收纳版的 GTD。

整理收纳建议从思考自己的「理想的生活」开始,整理的动机是很重要的。(至于我的动机,我就是喜欢家里整洁一些,有点强迫症。)

整理的流程以物品种类为区分,而不是地点为区分。容易拖慢整理进度的物品,比如纪念品,放在后面整理。《心动整理》的流程建议是:

  1. 衣服
  2. 文件
  3. 小件物品(不属于其他四类的东西)
  4. 纪念品

这个整理流程还有一个好处——虽然整理到后面越来越累,但是心情却是越来越好的。

至于每类物品的整理流程,这里以衣服为例,其他种类也是类似的:

  1. 先把所有同类物品没有遗漏地集中在一处,比如可以把全部衣服都堆在床上;
  2. 可以稍作简单分类,按照上装、下装,棉质、毛质来区分;
  3. 一件一件地选出让自己怦然心动的衣服留下,丢弃其他的衣服。只以「喜欢」为标准,没有其他硬性指标,只要喜欢就选择留下。
  4. 筛选完成后进行收纳。

来划两个重点:

  • 没有遗漏地堆在同一个地方,只有这样才能直观的看到自己到底有多少东西,这一点我在搬家的时候深有体会 😑。推荐看一集 Tidying Up,尤其是第一集,场面相当之壮观。
  • 没有硬指标,以心动为准。让人比较舒服的是,这里没有「每个人只需要 5 件衬衫」这类硬指标(而且这些硬指标也不可能适合每个人)。虽然整理流程是固定的,但是标准却是随性的,只要自己开心想保留多少都可以。不过,在完成第一步「把所有东西堆在一处」以后,很多人都会被场面震撼到,然后自发的开始扔东西。
  • 不要中途跑去收纳。在筛选的过程中,应该只做判断,全部筛选完成以后再考虑收纳的问题。

收纳方法和原则

收纳的一个要点就是——立起来,把物品立起来收纳可以更好的利用空间,而且取用更方便。可以使用一些小的纸盒作为辅助,让物品都立起来。

衣物的收纳主要包括折叠收纳和悬挂收纳两类方法,鉴于折叠收纳最节省空间,而且也非常好找,《心动整理》建议除了不适合叠的衣服以外,都采用折叠的方法。

  • 叠好后站着放在抽屉里,方便寻找和拿取;
  • 衣服建议叠的小而厚,不建议又大又薄的叠法,容易皱而且不好找;

关于第二点我自己深有同感,之前我是把衣服叠的又大又薄,把抽屉塞满。为了实现衣服能够站起来的效果(好找),就要塞得比较紧,衣服就很容易皱。而且那些比较薄又比较软的衣服很容易就滑到下面去,找不到了。具体的叠法大家可以找视频来看看,可以搜类似「麻理惠 衣服」这样的关键词,基本每种东西都有对应叠法。

至于挂起来的衣服,建议按照衣服的种类来分区,长的在左边,短的在右边。最后看起来衣服的下沿应该是一个向右上的“箭头”,看起来观感会比较好,也更好找。

同类物品尽可能集中收纳,而不是分散到很多地方。也不用太理会所谓的「动线」,因为动线本来就是被物品的位置所决定的,旧的动线往往是上一次收纳所导致的结果。

收纳也不需要太多的专用收纳器具和装备,抽屉配上一些盒子,比如鞋盒做分区,就已经是非常高效的收纳方式了。从我的实际使用来看,纸盒的空间利用率确实也高于收纳盒,收纳盒一般都不是标准的四四方方,边缘都是有一定斜度的,会浪费一部分空间,略不爽。

我自己的经验和收获

筛选物品的时候一定要一件一件地选择,常常会有意外惊喜。比如我就发现了很多被领导“雪藏”的好东西,赶紧拿出来好好享受一下。如果一件喜欢的东西从来没有拿出来用过,简直是一种浪费。

立起来这个原则真的是屡试不爽,我用这个方法以后,抽屉的容量立马翻倍,而且拿取反而比以前更方便。

我觉得「收纳」应该改叫「收拿」,收是为了更好的拿,如果只考虑收纳,不考虑拿取的便利,最后整理的结果很快就反弹回去了。

整理完以后再也回不去了

最后说点比较感性的,整理完之后房间简直可以用来欣赏,而且不同于样板房的摆拍,这种整洁并不失任何实用性,再也没有找衣服翻箱倒柜的情况。在写这篇内容的过程中,我不止一次回头看自己的房间暗爽。不过也有不好的,本来想上抽屉里拿件背心,结果一暗爽就跑偏了,改欣赏抽屉了……

在此基础上,再随便堆一点杂乱的东西都会破坏这种和谐,所以很快就会忍不住再整理干净。所谓整理完过不了多久就会乱回去并站不住脚。整理之所以会反弹,往往是因为整理一直没有真正完成,因为从来没有真正感受过整理前和整理后的冲击,没有真正体会过整理带来的变化,保持状态自然很难。

真正好的东西,真正地体会过以后,是很难回去的。我认为不管是整理还是理财,都算得上是这类美好的事物。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