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说没钱可理、没有时间时,我究竟想说什么?

「我没有钱」、「我木有时间」,这哥俩算得上理财的两个老大难了,也是我们最常听到的两个拒绝理财的理由。

其实,如果单从字面理解,这两个问题倒没有多难。没钱,要么多赚、要么多省;没时间,挤挤就好了,不管再忙,每个月几十分钟的时间还是拿得出来。

既然解决方法并不难,为什么这两个原因还是当仁不让的成为不能理财的两个首要难题?这两句话完全不是字面上这么简单……

「我没有钱」

单从字面理解这个问题,对应没有本金的方案有很多:

  • 每个月工资到手,先投资,剩下来的用来消费;
  • 涨工资后,只把涨幅的一半用来改善生活,另一半当做不存在,用于投资;
  • 制定每月预算,减少购买那些用不上的东西;
  • …………

最初听到类似的抱怨时,我都是这么回答的,热心提供各种积累第一桶金的建议。可是,再过一年半载,再次聊起理财,得到的答案依然是「等我有钱了的」。

开始我还表示理解,可能是真的省不下钱。可是当这样的事情越来越多的时候,我才搞明白,其实问题并不在钱。如果把没钱可理挂在嘴边,即使真的有了钱,基本也不会想着理财,而是早就盘算好要买什么东西、去哪里玩了。

「没有钱理财」,其实本意是「不愿意把钱留给理财」,相比于“难受”的理财,还是消费更痛快。如果把动词从「理财」换成「买手机」或者「买包」,答案立刻就变了「没事,我省省,再攒一点就够了」或者「没钱也可以先研究研究,看看」………

「我没有时间」

如果确实很忙,平时闲暇时间很少,对应的方案也很多。基金定投或者大类资产配置再平衡,都花不了什么时间,每个月几十分钟、甚至每年几十分钟就已经足够。获得市场的平均回报,买入并持有被动投资,对于时间没什么要求。

但是真的没有时间吗?其实不是,而是因为对理财提不起兴趣,或者觉得相比于理财,把花时间窝在沙发里看剧更舒服。

找客观原因总是更容易

为什么相比于不感兴趣、懒惰、想要消费,我们更愿意脱口而出「我没钱(时间)」?归根结底就是一个逻辑——把自己的主观问题变成客观条件的限制,从而降低自己内心的焦虑感。

自己主观不愿意理财,说出来并不容易接受,好像在贬低自己。而变成没有钱、没有时间,说出来就容易很多,「你看,不是我不想,是客观条件真的不允许啊」。

但是,虽然我们的内心得到安慰,实际行动却被阻碍了。(而且,既然大家关注了也谈钱,至少说明大家还是想要理财的、想要改变的)只有当我们开始承认问题在自己,改变才成为可能。找到自己内心的想法,把责任从他人划归回自己的身上,才是改变的开始。如果确实想要理财,就不应该在客观条件上找原因安慰自己,承认现实才是改变现实的起点。

找到属于自己的动机

理财是场持久战,单单一份承认可能还不够,还需要足够驱动自己的动机。对我而言,我自己愿意研究理财、愿意花时间,很大程度是基于,我相信理财可以实现财务自由,进而可以解决很多让我深恶痛觉的大难题:

  • 工资的天花板
  • 没有自己的灵活的时间
  • 限于工作,却忘了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或者不断的妥协
  • 中年危机和中产阶级陷阱

也正是对于解决问题的渴望,拉动着我不断学习,不断加深对理财的认知。对于“无聊”的理财来说,缺少明确的动机确实是很难坚持下去的。

总结 – 从源头入手

解决「没钱可理」和「没有时间」这个死循环的方法,不是简单的找钱、找时间的方法,而是从动机和目标出发,找到足够的动机来改变自己对于理财的不感冒。

当我们再抱怨自己没有钱、没有时间的时候,不妨想一想自己到底缺的是什么。究竟缺的是钱和时间,还是对于解决问题的渴望和对理财的那份认可。

相关阅读

对于理财投资的执着源于对未来的确定性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