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通过投资获得稳定的现金流

说起稳定的现金流,大家先想到的常是,红利基金、债券、房租这些现金流稳定的投资。但其实,通过投资获得稳定的现金流 ≠ 要买现金流稳定的投资

通过投资获得现金流,在美国高校、捐赠基金已经有了半个多世纪的经验。这个问题前人已经积累了非常多的经验,我们可以直接拿来参考。当时也有人提出过,直接买现金流稳定的投资就好了,投资带来多少分红、利息,就支取多少「被动收入」用作当年的开支。简单省事儿。

但当时接手耶鲁大学捐赠基金的斯文森明确反对这种做法,因为投资的长期收益来自:

  1. 相对稳定的红利、利息,也就是现金流
  2. 和波动的资产增值

他们一定程度上相互矛盾。如果仅仅以稳定现金流为投资目标,长此以往容易动作变形,偏向能带来短期稳定分红、却损失长期收益的选择(参见《机构投资的创新之路》第三章,投资目标与支出目标)

而且「稳定」都是相对的。稳定的现金流有时候会给你一种安全的假象,反而更疏于防范意外风险,忘记投资可以下跌、工作可以失业、分红可以变少、房租也可能空置……

但如果我们不选现金流稳定的投资,遇到投资亏损的年份怎么办?如何支取投资呢?这是我结合前人经验 + 自己探索的整理:

  1. 「丰年」有没有攒下足够的安全垫,对「歉年」的影响会很大;
  2. 分散投资能明显降低波动。像 2020 年美股很惨但 A 股不错,今年 A 股表现不佳,但海外市场收益还可以;
  3. 准备足够几年生活的备用金,像水库蓄水一样削峰填谷。雨水不稳定,但农业也得正常开展;
  4. 最后就是 plan B 了。担心意外不如假设意外一定会发生,想清楚如果最后依然没能获得预期收益,应该如何准备。

我们一个个展开说。

1.「丰年」的收益,是「歉年」的安全垫

斯文森掌管耶鲁捐赠基金以后,得益于他的投资水平、加上美国 80、90 年代的大牛市,到 2005 年耶鲁捐赠基金已经实现了超过 15% 的年化收益。遥遥领先于目标 👇

来自《机构投资的创新之路》
来自《机构投资的创新之路》

但与此同时,耶鲁捐赠基金却一直保持传统,每年只支取 5% 左右的资产,来支付学校的各项开支。这时很多人质疑斯文森,要求捐赠基金增加开支。

斯文森在书中是这么回答的:

当意外获得丰厚的投资收益时,人类本能的反应是将这笔财富消费掉。但是,如果市场一旦表现强劲就相应地提高支出比率,可能会给捐赠基金带来长期损失。主要原因如下:

首先,如果机构在「丰年」提高支出比率,可能会把本该用于补充「歉年」的缓冲资金消费掉。

其次,支出水平具有一定的刚性,提高后很难再降低,这会减少经营支出的灵活性。如果在市场繁荣时期提高支出比率,那么,在市场萧条时期,机构将面临双重困境:既没有缓冲资金来缓解财务困难,又要承受预算基数增加的负担。

获得投资带来的现金流,要从丰年着手准备。储备冬粮的时机是春夏秋,等到冬天才开始就太晚了。

A 股也是如此。虽然从 21 年到现在,中证偏股基金指数已经从最高点下跌 40%。但如果能获得从 2018 年底部至今的完整上涨收益,到今天依然还有 50% 的盈利。

度过投资下跌年份的第一步,是在下跌之前的上涨中吃饱。

但这也反过来提醒我们,在丰年不要高估自己的收益,评价投资收益要拉长时间。2020 年主动基金牛市里,很多小伙伴兴冲冲地和我说,他们的被动收入已经超了工资。而 3 年后的今天,我又几乎孤身一人了……

2. 分散投资降低波动

但这还不够。丰年的收益固然能给歉年的亏损提供安全垫,但还是有两个问题没能解决:

  • 熊市里糟糕的持有体验和心理压力;
  • 在熊市底部变卖投资带来的本金永久性损失;

我们前面提到,斯文森在耶鲁校产基金中不会过度依赖稳定现金流的投资,那他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呢?

实际上,耶鲁校产基金的净值波动要比市场平均水平小得多。2000-2003 年互联网泡沫破裂,美股标普 500 从最高点大跌 50%。而 2000、2001、2002 财年,耶鲁基金却逆市取得 41%、9.2%、0.7% 的正收益(注:耶鲁统计收益的「财年」是从 7 月 1 日到下一年的 6 月 30 日,并非我们常说的「自然年」)

这样的结果一方面是斯文森的投资水平(作为普通人我们还是要降低预期),但另一方面分散投资、多元化资产配置也功不可没。

像我们感觉很难的 2023 年,海外市场比如美股、欧洲股市反而都在上涨,涨幅还不小。A 股内部的红利指数也逆市实现了近 10% 的收益。反过来时间拨回 2020 年,美股新冠崩盘期间,我们的 A 股走势相比要平稳得多。

降低投资波动,靠的不是现金流稳定的投资,而是在自己的认知范围内,增加投资的多元化、分散配置(在认知范围内这个前提很重要,为了分散而分散就本末倒置了)

当然,现金流稳定的投资方式,也可以是资产配置的一环。

坦率地说,这部分过去几年我做得并不好,所以账户总体波动还是挺大的 👇 直到去年才真正想明白

我大致推算了一下,如果做好分散,2022 年亏损可以缩小到 15% 以内,2023 年更是可以取得正收益。未来 2~3 年里我会着重考虑这个问题。

……

但我们也要知道,凡事都有代价。2000 年笑傲股市、如今被模仿的耶鲁捐赠基金,在美国 80、90 年代的大牛市里,因为跑输标普 500 没少遭白眼(这个画面是不是似曾相识?)

事实上,在截至 1998 年 6 月 30 日的 10 年中,耶鲁基金的年均收益率为 15.5%,比标准普尔 500 指数同期 18.6% 的收益率低 3 个多百分点。由于耶鲁基金的业绩逊于国内股票这一当时表现最好的资产类别,许多怀疑主义者开始质疑,我们致力于开创一个充分分散化、以股权为导向的组合这一艰巨的任务是否明智。

所以分散投资也要做好预期管理,这意味着在大部分时间里,我们的投资收益都不出众。最后的结果,还要看一轮完整的牛熊。

3. 通过备用金削峰填谷

耶鲁捐赠基金因为斯文森的投资能力,在熊市里甚至依然可以获得正收益。但作为一个普通人,我可不敢预期这么高。如果我们分散持有的所有投资,全部都在亏钱呢?

在「看天吃饭」这个问题上,投资和农业还挺像的,一对难兄难弟。

农业:我们可以大致预期一年的降雨量,却不能要求降水均匀地分布在每一天,甚至可能遇上连年的干旱或者洪涝。

投资:就像马克斯在《周期》中的观察

美国标普 500 指数的年化增长率是 10%,但 47 年里,当年回报在 8%~12%「合理」范围内的只有 3 年。

而当年回报「不正常」(偏离 10% 超过 20 个百分点,即上涨超过 30%,或者下跌超过 10%)的,有 13 年。

所以,对于希望从投资中获取稳定现金流的小伙伴来说,构建自己的蓄水池也很重要。这部分我在以前的文章中有过详细说明,这里就不展开啦。

但是额外补充一点——很多小伙伴担心蓄水池会拉低投资的预期收益。但我后续回测发现,通过蓄水池削峰填谷,低估支取备用金、保护本金,遇上投资高估再变现投资补足备用金,不会拉低收益水平。遇上逆风年份,甚至还能贡献一部分超额收益。

4. Plan B

任何可能发生的坏事,只要拉长时间就一定会发生——墨菲定律

所以担心意外不如假设意外一定会发生,想清楚如何应对。努力获得预期收益,和为无法实现目标做好准备、考虑最差的情况,同等重要。「凡事做好最坏的准备,好事儿会水到渠成」。

这个问题我们之前也聊过,至少可以有 6 种思路

  1. 高收益目标,低支取目标:比如按照 10% 的目标投资,但实际只支取 5% 的本金。就算未来收益下滑,也留出了安全边际
  2. 准备备用金:这个前面已经专门说过了
  3. 保持灵活的生活方式:必要时可以降得下来,警惕开支中没法停下的「固定开支」
  4. 保险和社保:可以预知的风险通过保险来分散,没必要自己扛
  5. 收入多元化:有被动收入也不轻视主动收入,这样不但能抵御风险,还能反过来利用危机
  6. 心态管理:降低预期,选择都是可逆的。以 Gap Year 的心态试验财务自由,做好准备「不行我再回去上班」的小伙伴,心态反而比总想着「一辈子都不再上班」的小伙伴好得多

具体展开大家可以顺着这篇文章(和里面的链接)往回翻。

这里我想着重再说说主动收入和被动收入。我现在越来越觉得,被动收入和主动收入其实不分孰优孰劣。只有被动收入、没有主动收入的家庭,和只有工资、没有被动收入的家庭可能同样脆弱,这只是换一种方式受制于人(以家庭为单位)。

我们向往被动收入,恰恰是因为手里已经有了主动收入。带来安定感和底气的并不是被动收入本身,而是收入的多元化和可持续性

很多人觉得,财务自由就应该是只靠被动收入,不再需要主动收入。但我们不妨退一步思考,财务自由的终极目标是什么?

耶鲁捐赠基金是这么回答的——保持独立性、增强稳定性与创造优越的教学环境。

但实际上,要做到这一点,捐赠基金带来的投资收益只占耶鲁大学总收入的一半而已。反过来也是因为耶鲁有非常多元的收入,而且收入可持续性很高,才能做到真正的长期投资,因而获得很多他人没有的投资机会 👇 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一起听听这期小酒馆的播客,嘉宾陈鹏博士曾与斯文森共事,分享了很多不常被看到的细节

被动收入 > 主动收入/开支,这是个衡量财务状况的思路,但工具不是目的。投资、现金流、财务自由的终极目标都是服务于生活——幸福安稳地过完一生。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