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变局” | 财务自由实证 #47

讲个好玩的事儿。

在雪球上有位我关注多年也很认可的基金经理,讨论 GDP 和股市收益,提到一个数据:

  • 1960~1990 年,美国人均 GDP 涨了大约 7 倍,道琼斯涨了 2.4 倍。股市跑输 GDP
  • 1990~2020 年,美国人均 GDP 涨了大约 1.6 倍,道琼斯涨了 11 倍。股市跑赢 GDP

他问,为什么前 30 年股市低迷、后 30 年又很风光。

然后下面留言各种解释,比如 1960~1990 赶上了美国史无前例的通胀,苏联解体了,还有说 GDP 涨不动了就利好股市、A 股要慢牛啦,等等等……

但我想着,是不是应该先求证一下基金经理提问里的数据是否准确,比如股市涨幅有没有涵盖股息?然后我用标普 500 全收益(相当于股息再投资)重新算了一遍,结果是:

  • 1960~1990 年,标普500 全收益增长 18 倍;
  • 1990~2020 年,标普 500 全收益增长 20 倍。

事实是根本没什么区别。1960~1990 和 1990~2020,世界变化这么大,标普 500 全收益的收益却没怎么变,一个 18 倍,一个 20 倍,都是年化收益大约 10%。

我说看来是问题错了,提问里的数据没有考虑股息。前 30 年更流行发股息、后 30 年更流行股票回购,但股市的收益情况没什么不同,即使我们赶上了大通胀、苏联解体、互联网红利这么多事儿……

然后再回头看下面 130 多条留言解释为什么前期美股不行、后期美股厉害,就变得特别讽刺。一激动,我 diss 了下面所有人,你们先射箭、再画靶。

……

可是,后来让我特别气的是,我这么精彩的发言居然连热门评论都没混上。讲苏联没了得 80 赞,分析世界局势得 32 赞,我才得了 7 个,人家的零头 🥲

好在让我欣慰的是,我是 130 条留言中,当时唯一一个得到作者回复 + 转发的 ✌️ 值了~

昨天有小伙伴留言问「悲观者永远正确,而乐观者才能赚到钱」,但既然乐观的人赚到钱了,他为什么会不正确呢?悲观的人正确了,为什么又没赚钱?

也许可以补上一个角度——“赚钱”是个客观标准,而“正确”只是他人对你的评价

就如留言点赞一样,高赞讨论国际局势的留言,是大家公认的正确答案。但这样先射箭、再画靶,很难赚钱。

而我虽然拿到更准确的数据,也用这样的理念赚到了收益。但我这样告诉大家「没啥大事儿,持有就行」,就是没有分析局势、忧国忧民看起来有说服力。

财务自由实证也是,这是个赚了钱但大部分时间都谈不上正确的计划。18、19、21、22、23 年,都有人告诉我,像我这样长期持有是不行的、未来不看好。

只有 17 和 20 年算是个例外,17 年是因为我可能没啥关注,20 年是因为当时更多人在惊讶「为什么净值一下涨了这么多」

……

所以巴菲特才会说,去关注内在记分牌,而不是外在的评价(只是我还是会为留言没人点赞而郁闷,有时候被人怼了也会跳起来回击,得到了认可的人的认可也会手舞足蹈 )

也许我们做不到这么完美,但只要在大多数人不愿意思考的时候,能沉下心去关注更长期、更客观的历史,也足够我们赚钱了。

昨天的文章我又被各路网友批判 😂 说我坚持投资、看好未来是「只会看过去,惯性思维,不懂啥叫大扭转、大变局」。

那到底啥叫大变局?回到过去,美国 70 年代通胀突破 10%、苏联解体、互联网泡沫、次贷危机、毛衣战,这些也被当时的人叫做「大变局」。但我们再看这前后两个 30 年的对比,区别真有那么大吗?

诚然,世界和平稳定、互联网红利,这些都是我们的运气,也未必可以复制。但这时候我们也可以停下来想一想:我们几百、上千年的社会发展 vs 不过 20 年的互联网红利、30 多年的和平稳定,到底哪个是蛋、哪个是鸡?


实证账户更新

👆 细心的小伙伴可能注意到了,这个月我们少见的负现金流。除了付首付那个月,这是第一次。原本这期想聊这个话题的,但我实在太郁闷了,前面这些不写完怕会被憋死。这个就留到下次聊啦。

……

被动收入观察——从投资中获得的「累计被动收入」目前还在「累计日常开销」曲线的下方,静静等待回归 👇

注:这张图的思路来自第 30 期实证。家庭开支曲线里,我没有算买房首付、一次性税费和部分硬装的钱。剩下大家能想到、想不到的,房贷月供、家具、家电、旅行、保险、医疗什么的,每一笔都算进去啦。

……

最后例行提醒大伙,财务自由的投资和被动收入虽然看起来性感,但「因上努力,果上随缘」。本金和收益只是自由路上的「果」,主业努力多赚钱、理性消费少挥霍,以此积累本金,再加上不被短期涨跌干扰、坚持投资才是背后的「因」

投资复利只是我们获得被动收入的方式,而不是致富的秘密。

在财务自由实证的最初两年,我写得最多的也不是如何投资,而是如何少在投资上花时间,好能多花时间关注主业,同时理性控制开销,尽快攒钱。

假如有 10 万本金,就算投资翻倍也才赚了 10 万。而投资翻倍极其困难,巴菲特的年化收益也才 20%。相比之下,在职场上努力提升,让收入再增加 10 万则要靠谱得多。

对财务自由而言,“钱生钱”做到 80 分足矣,剩下的精力还是应该关注赚钱和省钱这些“人生钱”。

一份“小简历”

普通人通过工资理财也能实现财务自由,这是这些年我一直在践行的理念。从最初懵懵懂懂到 2017 年制定具体的财务计划,再到如今渐渐靠近终点,已经走了五六年。

为了能够更加透明、中立地实证普通人财务自由的可能性,从 2019 年开始我决定公开自己的财务进度,成为这个系列内容「财务自由实证」。

不追求大富大贵,但求能够不再纠结生计这些琐碎问题,在重大选择面前获得更多的人生选项,不再瞻前顾后。

有兴趣参考这个实证的朋友建议先看看之前的引导篇,制定自己的财务自由计划一起财务自由。以往的干货精华也都有汇总 👇

我给自己定下的目标是 30 岁前积累到 家庭年度开支的 10 倍(结果现在攒到了 20 倍 ✌️),作为创造被动收入的本金。依靠这些本金实现长期 10+% 的年化投资收益就可以实现财务自由,不再依赖上班工资生活,有底气去选择自己真正想做的事儿。

(我的具体目标数字是 500 万,但这个数字大家没必要参考,还是要以自己的生活开销为准)

财务自由路上一些重要节点:

  • 2017 年,计划正式开始,同年获得家人的认可和支持;
  • 2018 年,A 股熊市大跌,出现“钻石坑”机会;
  • 2019 年,开始财务自由公开实证(就是现在大家看到的这个系列);
  • 2020 年,新冠股灾,自由之路上的又一个关键机会;
  • 2021 年,自由目标基本达成,开始向新的节奏过渡;
  • 2022 年,遭遇自由后的第一次账户大幅回撤,但也是港股 6 年后、A 股 3.5 年后的又一次钻石坑,期待后续……
  • 也是同年,我搬去二线过想要的生活了买房钱从计划中扣除(自住房我会看作消费而不是资产)

慢慢播种,等待市场回归~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