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人通过工资理财也能实现财务自由,这是这些年我一直在践行的理念。如今我如愿实现了自己多年前的计划,并有幸在公众号记录了过去近 5 年的点点滴滴。
曾经有位硬核读者给我留言,说把公众号从 2017 年开始的第一篇文章一直读到最新的一篇。每逢有人问起理财,就推荐大家也从头读我的公众号,「见证一个对理财懵懂的新手,不断学习改进一步步形成属于自己的投资风格和理财体系」。
听完以后我还挺感触的,平时每天的一小步,某天回头一看居然已经走出这么远了,2017 年那会儿我还在做计划给自己每天画饼打气,2020 年看着渴望的自由越来越近,2021 年终于迈出关键的一步。
考虑到公众号每天都有新读者加入,建议每位读者都把这几百篇内容读完也不现实。所以从去年开始,我开始定期把过往的干货精华浓缩到一篇文章之中,有了当时的一文打包三年干货(现在已经是四年了 😊)
这是这份干货的第五次更新迭代 ,也是第一次大范围更新。
这一次我转换了视角,以前整理这份干货都是在从我的视角和经历出发,跟大家讲述我在财务自由路上遇到的问题。
但这次我想把思路反过来,试着换到大伙的视角,一步步回答这些年我常被大家问到的、关于财务自由的疑惑,解决大家的问题:
1、我会从制定财务自由计划开始说,实现财务自由的门槛远没有普遍认为的那么高。如果我们能实现 10% 的年化投资收益,只要拥有家庭年度开支 10 倍的本金,再通过投资获取被动收入就足够我们获得自由。
每当我这么说,一个问题就会随之而来——那要怎么获得预期 10% 的年化收益呢?
2、实际上过去这些年我们身边带来了超过 10% 年化收益的投资并不少,只是我们常常却视而不见,看到它们需要我们转换一下视角。
而当小伙伴们发现 10% 年化收益并不复杂,通过学习和了解可以实现,新的问题又会浮现——本金太重要了,本金越多收益才越高,如果我有一笔本金就好了。
3、如何更有效地积累自己的财务自由本金,这是我们即将要面对的问题,努力 + 选择同等重要。
但一个不得不面对的现实,即使我们足够努力、选对了方向,从零开始积累财富往往也要 5~10 年的时间——“十年时间太久了,我等不了”很多小伙伴这么说。
4、当亚马逊 CEO 问巴菲特为什么他的方法很简单却少有人愿意学呢,巴菲特也如是回答“人们不愿意慢慢变富”。
但实际上积累财富这条路「慢就是快」,我会分享一些我所看到的故事,接受花十年时间去“慢慢变富”,我们却常常会比试图快速致富更快、甚至提前接近自己计划的目标。
但随后又会有人问我:
5、你的这些理论都太理想化了,现实哪能这么一帆风顺,买个房本金就没了,家人不支持自己的计划,养娃就没法财务自由了,发生意外风险怎么办,等等……
希望大家的困惑能在这份干货中得到解答。
正文
常有观点说财务自由要有一大笔钱,有说上千万才能自由的,更有观点说上亿才够自由。但我认为财务自由的门槛并没有这么高。
说起财务自由,人们第一反应常常是想买什么就买什么。
但如果我们换个问法,改问自己为什么现在不自由,为什么不能旅行想走就走,为什么不能在家睡到自然醒,为什么不能随时陪伴家人?
是因为不能随便买买买吗?其实不是,绝大部分的答案是两个字——上班,上班才有钱维持当前的生活。
财务自由的门槛可以很简单——通过投资等途径获得的“睡后收入”能超过当前的生活开销就够了。当我们不上班也有钱,当我们不用仅仅为了钱去做对人生没有意义的事儿,我们就已经在财务上自由了(睡后收入:躺家里睡觉也能挣到的钱,也叫「被动收入」)
自由不是你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而是当你不想干一件事儿时可以不干。
——康德
那如何获得睡后收入呢?房产、版权、专利或者创业都可以带来被动收入,但应用最普遍的方式还是投资,这也是我自己的主要方法。
我做过一个计算,如果我们能工资到手存下一半拿去投资,赚取平均 10% 的年化收益,那么大约 7 年后我们的被动收入就能超过家庭开销,大约 12 年后就会超过当初的工资收入。
我自己在多年前就是按照这样的计划开始实践的,根据自己的目标、预期的收益倒推出自己每个月应该存下的钱,从而一步步接近自由(原文:如何制定自己的财务自由计划)
但一个问题随之而来——
怎么通过投资赚到 10% 的年化收益?
我说投资理财并不难,长期赚到 10% 收益可以实现。一位朋友打开手机银行,把里面所有理财按照期限和收益来排了个序「你看,这才最高 6%,哪有你说的这么高」(现在可能连 6% 的也没有了)
这是在寻找投资时很常见的误区,「年化」 10% 的投资并不等于「每年」10% 的投资。
过去这些年实现了年化 10% 的投资有很多,但每年稳赚 10% 的投资几乎不存在。我们先要放下这样“每年赚 XX”的思维方式,接受波动的真实世界。
把目光放长,年化 10% 是个长期平均的结果,可能是一年赚得多、第二年赚得少、第三年甚至还要赔一点,最终平均下来的结果。
不再局限于今年能赚多少,而是十年我的收益能有多少,我们会发现这样的投资其实有很多。
但仅仅这样还不够,如果只是投资增值偶尔赔钱无伤大雅,但如果我们希望通过被动收入实现财务自由就必须考虑「投资赔钱的年份应该怎么办?」。
所以在投资之上我们还需要建立一套被动收入体系,来把波动的收益变成相对稳定的、可以用来支付生活的现金流。
投资是个很大的话题,上面链接的这两篇文章更多是希望向大家说明 10% 的投资收益是可以实现的,但想要真正获得这笔收益还需要我们不断的学习。我会在「十年之约」这个系列和大家持续分享自己这一路上的思考、感悟和犯过的错误。
……
小伙伴们在认可了投资获取收益这条路以后常常会发出一句感慨,“本金,可太重要了!”,那么
怎么尽快积累财富?
有人说,钱是赚出来的,有人说钱是省出来的。他们说的都对。
盲人摸象时,有人说大象像绳子(鼻子),有人说大象像水缸(大腿),他们说的也都对。
但都不全。
积累财富的完整过程是:
- 花得要比挣的少;
- 把「闲钱」尽可能多地投资;
- 搞钱,提高收入;
- 把多搞来的钱也拿去投资;
- 重复上面四个步骤,剩下的问题交给时间。
划个重点,这里要补齐短板,只有一两项是不够的。
财务自由与收入高低无关,重要的是我们能存下多少 。针对美国的高净值人群统计发现,积累本金最快的群体是必需开销最少的程序员、工程师和教师 ,却不是收入最高的医生和律师。职业伴随的隐性成本影响了他们的本金积累速度。
但只是有本金还不够,本金不是财富,能生钱的本金才是财富。
去寻求财富,而非金钱或社会地位。
财富是你在睡觉时还在为你赚钱的资产,金钱只是我们转移时间和财富的工具。
—— Naval Ravikant 《不靠运气致富》
所以我们需要积极地投资,把本金变成财富。但这里有个注意事项,并不是每一笔钱都适合拿来投资,控制风险优先于获得收益,只有「闲钱」才适合多投资。
在这个过程中另一个容易出现的问题就是过于关注投资,过于关注所谓的复利,却忽视了工作(工作 ≠ 上班)才是创造财富的主要源泉。
普通人可以通过合理投资获得大约 10% 的年化收益,巴菲特的投资回报大约是年化 20% 多一点。换言之,你要像巴菲特一样牛逼才能比平均水平多赚一、两倍收益。
但换到工作上,升职加薪虽然不易,但想把收入再提升一倍、甚至是十倍,都要比成为巴菲特容易得多。
过去这些年中国家庭积累下的财富有 73% 来自劳动收入,27% 来自财富收入。即使是那些巨富家族,也有 50% 以上的财富是来自劳动积累。
—— 香帅《2020 中国财富报告》
投资复利不是致富的秘密,复利是你创造收入的工具。
如果你想像快车道的人一样生活,你要反过来思考,用复利创造被动收入支付生活,再通过工作来创造财富。
—— MJ DeMarco《百万富翁快车道》
所以就算零本金起步,同样可以实现财务自由。因为我们积累下的大部分财富终将来自我们这个人,而非我们的投资。投资只是财富的加速器,但不是财富的源泉。
但在埋头努力的同时也不要忘记偶尔抬头看看前进的方向,我觉得最好的视角是以这张图为参考 👇
当我们在追求财富时多问自己一句,在财富增加的过程中:
- 我的自由时间是变多了还是变少了?
- 我的健康状况是因此改善了,还是更糟了?
- 我是更爱自己所作之事了,还是它们反而开始变成让我想要逃避的工作?
值得我们投入的事业应该是“我们投入越多,在时间和金钱上同时更自由”。
但一个必须面对的现实,即使我们选对了方向并且足够努力,积累财富往往也要 5~10 年的过程。所以我们经常会感慨:
十年?这条路是不是太久了?
不过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想先回答一个与“本金太遥远”相反的极端——当我说 10 倍生活开支的财富足够自由,常常会有另一批小伙伴问我:
我明明已经有了这些钱,为什么还是对钱充满焦虑?
我在公众号分享过一位小伙伴带着 1000 万财务自由退休的故事。
很巧的是,分享完这个故事就有另一位小伙找到我,他和故事里的小伙伴很像,同量级的本金,同样有房,也同样有娃,差不多的年纪,甚至连所在公司都是同一家。
但这位小伙却非常焦虑,我很好奇就问他为什么这么焦虑,焦虑从哪来?聊着聊着就聊到了被动收入和未来开支的问题。
我试着问了一下,既然这么担忧教育开支,那么有没有大概了解过应该多少钱?提早开始准备。他是这么回复我的:
主要焦虑在于两娃的开销,但是在 18 岁之前总的开销没算过,因为不知道要怎么个投入法,感觉是个无底洞。
后来我又换了个角度,问问他怎么看投资理财被动收入的:
完全没确定感,感觉完全靠运气,个人运气 + 国运大势。
所以他迟迟不敢松懈,总希望再多赚一点、再多一点底气。
但是这条路很可能根本没有终点。我甚至还遇到过更夸张的,已经攒下 4000 万了,人已经到了 59 岁,渴望退休却依然不敢,最终向大家求助“help me retire”(以至于很多人以为她是在作秀)
很多人还没有意识到:
拥有很多钱,和能像百万富翁一样享受生活,是完全两回事儿。
人们之所以想拥有更多的金钱,部分原因就是头脑懒惰。「要是我有更多的钱就好了」——这是我们逃避自省、思考,或是拖延改变生活的决定时,能找到的最简单的托词。
——Tim Ferriss 《每周工作 4 小时》
财务自由表面上源于财富,实际上却源于我们对财富的掌控能力,而不是财富本身。自由,甚至有时候都不需要财富。
我觉得变得有钱的一个重要好处是,它能让人被迫停止寻找借口,不再把自己的焦虑和痛苦都归因于外界,而选择直面内心的真正问题。当然,人本来不需要太多财富就可以这么做的。
——张潇雨 @VicodinXYZ
提到财务自由我曾经有过这样的幻想——假如谁给我一大笔钱,我就自由了。为此我早年间甚至还去订过彩票(订阅制,每周自动扣款。偶尔中过一些,但始终没能超过自己花出去的钱)。
但现在我明白了,当我还抱着这样的幻想时,就算真有了这笔钱生活依然会充满焦虑,问题依然不会得到解决。
……
财务自由路上曾经有一对让人羡慕的情侣,他们 20 多岁就早早行动,开始理财投资、努力财务自由。
这本是个非常励志的故事。但 2 年半以后,俩人却意外分手了。后来男生写下了这篇帖子:
我们一直在考虑自己未来要如何如何,财务自由以后要如何如何,却很少花时间考虑现在应该怎样。
我们非常努力地工作,执着地赚钱、理财,却很少认真享受当下,解决现在的问题。
I built my savings but never built my life……(我一直在构建自己的财富,却忘了构建自己的生活)👉 原文
自由路上我们最大的收获不应该是财富本身,而是驾驭财富的能力和掌控生活的信心。不要忘记「build my life」,构建我们的生活。
现在我们回到这个问题:
十年?这条路是不是太久了?
大家也许能理解我想说的了。
实现财务自由的本金目标确实可能要十年之久,但如果我们只是盯着本金看,想象着本金到了某个数字所有问题就会迎刃而解,那我们反而会错过财务自由路上最重要的东西。
财务自由给生活带来的变化发生在每时每刻,生活是个过程,而不是个结果。
Mad Fientist 这个财务自由播客的作者走上财务自由之路是为了勇敢地炒掉自己的老板:
我想财务自由就是因为现在的工作太悲催了,我讨厌这个工作,尤其是想到以后可能 30 年都要干这行(不少小伙会有同感吧~
但当我认真考虑过财务自由,当我发现自己能通过工作收入达成财务自由以后我的心态一下就变了,后来甚至有点享受这份工作。
我发现自己讨厌的其实不是工作本身,而是焦虑自己没有找到一条可靠的上升通道。
当他意识到这个问题,他已经提前获得了自己原计划十年后获得的东西。我们可以等十年后再去寻找自己满意的工作,也可以现在就把工作变成自己满意的样子。
财务自由对生活的帮助只有一小部分是源自我们积累下的财富,大部分却是源自 ta 给了我们一个重新认识世界、寻找上升阶梯的方式。
……
而另一方面,我们在纠结财务自由太久时其实给自己预设了一个并不存在的限制——生活中困扰我的问题一定要财务自由以后才能解决。
但真相却可能是完全相反的,常常不是我们获得了财务自由才能解决这些问题,而是解决了这些问题才能离自由更进一步。
2019 年我曾经调查过一次「大伙自由以后想干啥」。当时我也写了几个:
- 让自己有理由像我家猫一样懒,而且像他们一样懒的心安理得;
- 感受一把肥宅生活,赖在家里打游戏,叫外卖;
- 继续写东西分享,会花更多时间和精力。
很多人都提到的学习、读书、休假这几个方面,我也差不多。
但到了 2020 年,我还是没有自由,但是想做的这些事儿居然大部分都做完了,和之前想得很不一样。
我发现并不需要自由,也可以花更多精力用来写作分享。本以为财务自由才能专心写东西,结果没想到反而是写作副业帮助财务自由更近一步。
我发现并不需要自由,也可以享受几个懒散的周末和假期。本以为努力工作换来财务自由才能放心休息,结果没想到反而是好好休息才更有精力努力工作。
我发现并不需要自由,也可以大批量读书,甚至工作日阅读效率比周末更高。本以为是有时间才能读书,结果没想到反而是书读得越多,闲暇时间更多。
自由的生活并不用拖到财务自由以后,一位朋友的总结挺在理的:
先努力获得心灵自由,如果已经巨有钱了再去开始研究心灵自由基本上已经晚了,所以要在还没钱的时候提前开始。
我给自己定的 500 万财务自由目标,经常有人问我,凭你的赚钱能力为啥不定 1000 万呢?等我定了 1000 万的目标,又会有人问为什么不是 2000 万?
但却很少有人问,你想攒下这笔钱,究竟为了解决什么问题?那么,解决这个问题,究竟需要多少钱,真的需要那么多吗?
与我同行的一位小伙伴努力实现财务自由也是为了辞职。但有一天他因为变故决定提前辞职时,却意外发现自己先一步得到了想要的自由。最后他不需要辞职了,因为借着辞职的勇气与老板重新谈判,他把工作改造成了自己想要的样子。
财务自由十年计划只是我们生活的一个指南针,指引我们前进的方向。但真正带来改变的却不是未来如何,而是我们当下在做什么。
当我们过度关注未来的时候,我们就已经不再喜欢现在了。
—— Robert Pirsig《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
但即便如此,依然会有很多小伙伴反驳我的观点:
这都是理想的情况,现实哪能这么一帆风顺,买房、成家、养娃、意外,N 座大山都在等着我们……
是的,我们不能活在梦里,我也不能简单地拍拍你的肩膀说“相信你自己,你一定能行”,我们需要具体的方法。
所以我们一个一个说:
买房
在起步的初期阶段我们需要面对现实,买房和财务自由计划,在资源嫉妒匮乏的情况下真的可能要二选一。我的方法是反向思考:
- A、放弃本金,选择买房,就要接受未来工作和收入带来的闹心和焦虑;
- B、选择本金暂时放弃买房,就要接受没有自己的房子带来中种种不便和不安稳。
不去思考哪个选择更好,而去思考哪个选择最糟心,选择自己最能接受缺点的选项。
最能决定我们生活质量的,不是高光时刻有多精彩,而是困难时刻有多糟心。生活也有很强的水桶效应,处在一个极度闹心的生活状态我们是很难有心思去享受生活中的美好。
……
但过了这个阶段,买房和财务自由并不是相互冲突,而是相互成就的关系:
- 统计显示,有房一族面对生活变化更容易做到理性开销,有恒产者有恒心。
- 统计也显示,实现财务自由的家庭买房意愿比平均水平更高,毕竟家里“四口人赚钱”(主动收入 + 被动收入),更加游刃有余。
所以问题就渐渐从「买不买房」变成了「如何买房」,我也给大家分享过我的选择和兼顾财务自由的买房思路,供大家参考。
养娃
关于养娃我有很多看法,但必须实话实说,我没养过娃,所以我决定跳过这些纸上谈兵的话。
但我确实看到了不少养娃的家庭顺利、甚至提前实现了财务自由目标,不如去看看他们的方法。
比如一位养娃上瘾的老爹家里有 14 个孩子,做着一份平常的工作,却还是提前 6 年实现了财务自由。
比如喜欢环球旅行的 Winnie,财务自由后带着宝宝一起在路上。很多人问她“带着孩子旅行不得把自己逼疯?”
而 Winnie 的回答是:
出发前看着没事儿就要嗷嗷叫的“小饼干”,我也在想家里带娃都快搞不定了,旅行路上不是要累死自己?
但真的出发在路上才发现完全不是这样,沿途总有各种新鲜事物吸引着他,反而不哭不闹比在家好带得多。
后来我们旅行路上遇到的很多朋友都有这样的感慨,旅行路上娃比在家还好带。
关于孩子的教育开支,方丈的看法也许同样值得我们思考:
将时间拉长一点儿看,教育投入的影响是非常有限的。教育上的投入主要功能不是解决孩子们的问题,而是解决父母的焦虑。
——方三文《世风日上》
孩子是父母情绪的一面镜子,想要解决养娃的问题,我们需要的也许不是在孩子和环境上找原因,而是先放下自己的焦虑和恐惧。
如何在自由路上获得家人的支持?
在试图获得家人支持之前我们也许先清楚一个相反的问题——什么时候「不」适合请家人支持自己。
当我们刚刚有了一个新想法(比如看了这篇文章突然发现原来普通人也能财务自由 😏),这个时候其实最不应该请家人支持自己,甚至应该反过来秘而不宣。
要知道,一件没有家人支持就完全办不成的事儿,常常就算有家人的支持结果也不会有多大的改善。
先确定自己的想法真实可行,并获得一些生活上货真价实的改变,完成了从 0 到 1 这一步,才是求助家人的最佳时刻。
然后才是考虑如果获得家人支持的问题。常常不是家人不愿支持我们,而是我们问得太早。
如果遇到意外怎么办?
我经常会被问到“财务自由以后遇到意外、疾病怎么办,能行吗?”
我会说“是的,会比较困难”,但接着反问“可如果没有财务自由遇到这些意外就会更容易吗?”
财务自由计划不是完美的,财务自由也不能消除意外,但通过财务自由我们却可以建立一套更加强大的安全体系,让我们面对意外更加从容。
一个选项是不是完美的其实没那么重要,重要的是这个选项能否让我们的生活往前更进一步。
……
当然,财务自由路上的“敌人”远不止房子、养娃、家人、意外这些,还可以有很多很多。我们总会遇到这类问题——
「中途遇到买房、买车(此处可以替换成任何事情)等重大开销是不是就很难完成当初设定财务目标了?」
但后退一步,我想先问这样一个问题:
为什么要问“我要买房、买车还能不能财务自由”,而不是问“我要财务自由,现在还应不应该买房、买车”,或者是“怎么在兼顾财务自由的情况下买房、买车”呢?
毕竟先自由以后,收入变高,应付开销会变得容易。但先开销、先负债,再想自由却可能更难。
常常我们问问题的方式就透露出了我们看待世界的视角和内心的优先级排序。
世界是水,而我们的思维方式是容器。如果我们想要改变世界,我们要改变的不是水,而是容器的形状。
有句告诫说得挺对的:
人们可以实现自己真心想要的任何一个目标,但不可能是每一个目标。
—— Ray Dalio《原则》
短期来看,我们的生活受制于环境和外因,但长期来看却取决于我们对不同目标的优先级排序。我们将最先获得自己内心最想要的那个东西。
财务自由路上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解决方法也各不相同,但有一个原则是不会变的——重新思考我们生活的优先级,改变我们提问的方式。
如果我们总是纠结于「我还能不能自由?」,我们看到的将是财务自由路上重重的阻碍。
但换个角度思考「我要财务自由,应该怎么办?」,我们先看到的将是通向自由之路的各种方法,方法总会比困难更多。
人过三十,很多思考与焦虑随之而来。长期主义者是少数派。